18款禁看黄b入口免费_精彩内容点击由此进入_麻o豆o传媒精品入口3

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 安徽省“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2584

11月26日上午,“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受邀发布了十三五”时期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情况。

系列新闻发布会⑦:

安徽“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

发布人: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

(2020年11月26日)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也借此机会感谢新闻界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全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安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安徽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历史起点,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万所,在校生1251.4万人,专任教师69.3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8.7%、94.6%、89.6%,预计今年年底将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0.1、7.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我省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进入全国中上、中部前列。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谱写新篇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成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协调联动机制。健全省委常委联系高校制度,严格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办好思政课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系统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全国第一家省级“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安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马院,实现了零的突破。切实做到五育并举。坚持“一校一案”落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把“五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2019年,全省大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优秀率分别为3.24%、3.92%和6.27%。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立足本省、放眼全国,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抓扩容,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实施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园项目2570个,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达75%,实现农村“一镇一园”目标。抓均衡,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省104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进步程度全国排名第8位。抓改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稳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进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优质资源供给不断扩大,省级示范高中达192所,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在省级示范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达56.2%。抓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全国首创省市统筹、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政策壁垒。组建46个省内职教集团和长三角国际商务职教集团,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省份。抓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设本科高校2所,更名大学2所,独立学院转设4所,新设高职院校1所、撤销高职院校1所,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3所,普通高校数量居全国第7位,普通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数居全国第9位,博硕士在校生、招生数稳步提升。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8所、应用型高水平大学9所、技能型高水平大学29所,做法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3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抓体系,推动终身教育全面发展。现有开展学历继续教育高校84所,探索建立学分制和学分银行,积极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际教育之间学习成果互认,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初步建成。目前,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入驻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突破100所,上线学习者累计超过45万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权利平等、有教无类,教育公平获得新加强。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等项目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五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32.45亿元。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全面消除随迁子女就学升学障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孤儿从小学到大学全学段免学费政策。实施国家、高校、地方三个专项招生计划和高职(高专)院校招收革命老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计划,分别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3.69万人、革命老区考生10985人,拓宽贫困家庭子女上升通道。精准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加大劝返复学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无因贫失学、辍学。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学段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对象无遗漏、项目可叠加、结果全告知”,五年来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512.4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60.8亿元。组织全省高校面向贫困地区采购农副产品,累计采购农副产品4564万公斤,采购金额2.26亿元。加快推动智慧教育发展。创新实践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以智慧学校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32个贫困县(市、区)2090所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全部完成智慧学校布点建设,今年年内完成全省58%的乡村中小学(3479所)智慧学校建设。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显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5位。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引领,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育人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开展质量监测和绿色评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探索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育人模式。开展“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数连续五年居全国前两位。招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推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行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有效引导初中生源合理分布。稳慎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考全科目使用国家卷,调整和规范高考加分。积极探索高校录取模式改革,合并普通文理科本科第二、第三批次,实现艺术专业省统考全覆盖,巩固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实施高职扩招,招录数位居全国前列。统筹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本科高校对口招生考试、普通专升本考试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招生考试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成效显现。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民办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五位。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着力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地方高校自主开展人才引进与职称评审”的做法被国务院作为改革突破和可复制推广经验在全国推广。学校管理改革持续发力。制定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保障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完善家长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制度,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深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省属高校如期完成“三长”担任常委(委员)工作。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尊师重教、师德铸魂,教师队伍实现新优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先后组织开展“铸师魂、守师道、立师表”“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作师德表率”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提高年等活动。持续深化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实行师德工作月报、典型通报、督促检查、整改问责等制度,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实施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建立“省级规划、市级统筹、县级落地”运行机制,加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目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0.2%、6.6%、19.2%、30.8%、26.4%、37.7%。全省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的占67.5%,高校教师中35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主体。深化教师管理改革。落实高校公开招聘自主权,省教育厅所属高校实行新进教师自主招聘,建立职业院校引进人才“绿色通道”。通过新任教师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等,不断拓宽中小学教师补充渠道,五年来累计招聘中小学教师近8.5万名、特岗教师约1.5万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近1.5万名。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三权”统一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制定安徽省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从4个方面列出了19项具体减负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在加强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教育兴国、教育强省,服务发展再上新水平。夯实各类人才支撑。五年来累计培养高校毕业生169.67万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9%以上,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1个百分点。毕业生留皖就业率从67%增长到68.4%,实现留皖毕业生总量和比例双提升。7.49万名大学生应征入伍,一批高素质人才参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20项、省科技奖46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226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总数的48.8%、54.3%、51%。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589项,经费总收入3.8亿元,转让合同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申请专利5.2万项,其中发明专利2.5万项,获专利授权2.8万项,其中发明专利8322项。助推我省经济转型。支持鼓励高校深度参与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调整中职专业点1415个、高校专业点4445个。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增一批硕士、博士学位点,部分填补了我省学科授权空白领域。加快文化传承交流。在30所高校建立53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支持16个高校建设新型智库,初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文化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安徽大学与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合作举办我省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6所、孔子课堂3所,促进文化海外传播。

答记者问

安徽卫视记者:“十三五”时期,我省已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优质均衡发展将是下一步义务教育领域工作的着力点。请问,我省在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考虑?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佩刚: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大会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我省在2017年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后,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县域义务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制度。每年发布《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报告》,全省小学和初中基本均衡平均综合差异系数,从2016年0.414、0.381分别降至2019年的0.401、0.364,做到了稳中有降。

二是修订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新出台的《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将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要考量,更加突出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在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中,加大了对优质均衡评估指标的权重。

四是制定出台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导性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推进我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即:2020年至2022年启动试点,确定一批条件好的县(市、区)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2023年至2030年全面推进,确保在2030年之前95%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31年至2035年攻坚提升,力争在2035年之前实现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覆盖。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我省已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幼儿可以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二孩政策出台后,广大群众对普惠性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的呼声越来越高。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佩刚:“十三五”期间,我省连续实施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普及与普惠同步推进,全省累计投资85.47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92所。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9631所,在园幼儿211.4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为88.7%、75%、43.2%,与“十三五”起始年份2016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7、16.2、11.5个百分点。到2020年底,将分别达到90%、80%、50%。“十三五”期间,各级政府落实学前教育各类奖补和资助政策,积极引导、促进、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累计投入幼儿资助资金5.855亿元,惠及幼儿78.29万名。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考察安徽时强调的“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指示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着力提高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落实《安徽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会同省有关部门,督促各地配齐保教保育人员,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安徽是一个高教大省,安徽也是长三角不可或缺的一个角,我想问一下安徽高校在人才培养还有专业建设这一块,是如何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

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安徽最典型的特征或者叫基因或者叫名片,就是创新驱动发展。近些年来,我省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持续向好的势头不可阻挡。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对于省内高校来说,在人才供给和技术支持这方面,理应作出贡献。也正因为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省内113所高校持续多年的贡献,才促成和造就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这些年来,我省围绕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规模上做文章。安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作支撑。这些年来,我省不遗余力持续扩大的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招生规模。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录取率连续多年超过80%,高校数量及研究生、本专科生人数均有了显著提升。

二是在结构上做文章。目前我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全省研究生人数仅7万人左右,相对于百万的本科生来说,占比依然很小。近些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将研究生教育的主攻方向转移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是在质量上做文章。近些年来,我省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的工程项目,包括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和高校“双一流”建设计划等,着力推动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促进内涵式发展。

四是在贡献上做文章。近些年来,我省在推动高等教育发挥人才供给和技术支持功能方面,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和技术支撑能力。对我省高校来说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要有一批学校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个层次要有一批学校支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个层次要有少数一批学校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这类学校引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才和技术。在这方面,近些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机制,引导学校服务、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种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实实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下一步,我省将在总结“十三五”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实施好本科教育十大工程、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和高校“双一流”建设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提升省内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努力营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助力安徽“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助力新时代美好安徽建设踏上新征程。

新华网记者:“十三五”期间我省在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管理与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未来计划如何更好地保障教师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佩刚:“十三五”以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中小学教师管理事权、人权、财权“三权”统一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教师队伍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坚持以规范促发展,针对我省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等重要文件,开展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等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制度体系,提高了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坚持以行动见成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截至2019年,全省专任教师59.8万人,比2015年的53.2万人增加了12.4%,其中乡村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14.4万人。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招生计划近1.5万名,招聘特岗教师1.5万名,选派4875名骨干教师赴全省31个贫困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支教,惠及学校2000余所,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会同有关部门着力解决我省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地位待遇保障、教师职业发展、市县教师管理主体责任落实等问题。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保障好、服务好教师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各级政府、各部门、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特别是媒体朋友们的积极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民数字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就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省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何打算? 

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十三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美好安徽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具有安徽特色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在全国的影响、地位明显提高。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率先在全国建立职业教育“市统筹县整合”的管理体制,夯实了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率先在全国统一规范中职学校类别名称,实现在学费标准、编制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统一。各地收紧拳头、汇聚力量,重点打造了一批高起点、上水平的骨干中职学校,改变了职业教育小而不强的形象。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教育、财政、发改等部门联动,率先在全国推进中职布局结构调整,共撤并中职学校 119 所。对接区域经济,优化专业布点,新增专业点2235个。打破条块分割,优化整合区域内各类职教要素资源及资金,完善功能分工,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融合发展。

三是搭建职教立交。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建立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中职招生录取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全省统一的中职网上招生录取;创新方法思路,强化部门协同,打出了高职扩招系列政策“组合拳”,连续两年超额完成扩招任务。创新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持续扩大。我省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技能人才40余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逾80万人次,有力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是改革培养模式。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体系,建设了9个行业指导委员会、10个校企对接平台、46个职教集团、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127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24家校企合作示范企业,政企校社实现多方联动。149所学校获批国家、省及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9.6万名学生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序推进。

五是提升办学质量。聚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创造性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职业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程、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分类建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以及中职学校分类办学标准,引领带动职业院校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目前,7所院校入选全国职业院校管理50强,教学成果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3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优质校或教育部“双高计划”,39所中职学校入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居全国第一方阵。我省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中共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也鲜明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江淮大地,服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一是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引领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二是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能力。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皖江经济带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是推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继续做好高职扩招工作,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激发活力、完善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努力把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希望转化为“大有作为”的实际行动。(来源:省教育厅)


返回原图
/

 

将乐县| 阿拉善右旗| 赣榆县| 黄大仙区| 东阳市| 石景山区| 四子王旗| 施甸县| 宁远县| 丰镇市|